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李希烈中唐 ? — 78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希烈 武成 784年—786年四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6 【介绍】: 燕州辽西人
初为李忠臣偏裨
忠臣被逐,代宗诏使专留后事。
德宗立,拜节度使
李纳叛,诏往讨,自号天下都元帅
后据汴,僭即皇位,国号楚。
因啖牛肉而病,其将陈仙奇阴令医毒之以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蟾五代末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末宋初藤州镡津人
王霸大略,以能诗名于楚越间。
晚岁寓居潭州攸县司空山,好神仙之事,常辟谷累月。
宋太宗雍熙间,服药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
五代末至宋初在世。
王霸大略。
以能诗名于楚越间。
所作《题庐山瀑布》诗,为时人所称。
寓居潭州攸县司空山。
好神仙之事,常辟谷累月。
宋太宗雍熙间服药而卒。
宋僧契嵩镡津文集》卷一六有其传。
诗话总龟》卷一一引《雅言系述》、卷一五引《雅言杂载》存其诗3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寓居潭州攸县司空山。
好神仙事,多辟谷累月。
雍熙中服药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孝直中唐 751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35 【介绍】: 燕人
生于军门,幼习武略。
初为镇州王武俊将校,以善战有名河朔
宪宗元和十二年,权深州刺史
十四年,摄冀州刺史
穆宗长庆初,从王承元归朝,拜滑州长史
官至邓州长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贾岛中唐 779 — 8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43 【介绍】: 范阳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自称碣石山人
初为僧,名无本
工诗。
孟郊齐名,并称“”。
尝于京师骑驴苦吟,炼“推”“敲”二字未定,引手作势,不觉冲京兆尹韩愈舆。
诘之,以实对。
驻久之,言“敲”字佳,遂并辔论诗,因教以为文。
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为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
武宗会昌中,以普州司仓参军司户,未受命卒。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43 字浪仙,一作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先世名爵不详。
早年曾为僧,法名无本
宪宗元和年间洛阳以诗文投谒韩愈,后随长安,返俗应举,然终生未第(按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谓其先应举后为僧,或误)。
文宗开成二年(837),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西)主簿世称贾长江
3年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卒于任所。
生平概见苏绛贾司仓墓志铭》、何光远《鉴戒录》卷八及《新唐书》本传。
今人李嘉言有《贾岛年谱》。
贾岛诗以苦吟著名,曾有吟诗冲犯韩愈之“推敲”故事流传。
其五古宗法韩、孟,喜为咏怀述志,刻琢穷苦之言(如《古意》、《剑客》、《朝饥》、《客喜》)。
生新瘦硬,后人有“郊塞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和后则专攻五律,独树一帜,上承大历诸子而变格入僻,多吟咏情性,刻画景物之作,尤喜写“萤火”、“蚁穴”、“行蛇”、“怪禽”等狭小暗僻之事物,诗风清奇僻苦,峭直刻深,如《送无可上人》、《暮过山村》、《题李凝幽居》等篇,尤见其格。
苏绛称其“孤绝之句,记在人口”。
贾岛诗杰出于贞元元和诗歌极盛之后,且开晚唐尖新狭僻一派之诗风,然贾诗以寄情偏僻,铸字炼句取胜,故往往缺乏情思,有句无篇,后人之褒贬亦大多著眼于此,如唐司空图称其“时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与李生论诗书》)。
晚唐诗人则多有效其体者,南宋四灵等更奉之为“唐宗”(见严羽《沧浪诗话》)。
许印芳贾岛之诗歌创作曰:“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
”(《诗法萃编》卷六)贾诗通行者,有四部丛刊本《长江》,今人李嘉言长江集新校》。
注本有今人陈延杰《贾岛诗注》,齐文榜《贾岛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14。
唐诗汇评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初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
元和中,南游京洛,投谒名公,累举进士不第。
长庆中,因以《病蝉》诗讥刺公卿,与平曾等被并称“举场十恶”。
开成初,坐飞谤贬授遂州长江主簿
秩满,迁普州司仓参军
会昌三年,改司户参军,未受命而卒。
人称贾长江
工诗,长于五律,与韩愈孟郊张籍王建姚合无可等交游酬唱,为著名苦吟诗人。
有《长江》十卷、《小集》三卷。
今有《贾长江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
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
初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
屡应进士试不中,做过遂州长江主簿等小官,世称“贾长江”。
唐代著名苦吟诗人,与孟郊并称“”。
曾写七律《黄鹤楼》诗一首,诗中无一个“愁”字,而字字见愁。
全唐诗补逸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
初为僧,法名无本
韩愈重其才,劝之还俗。
文宗时长江(属剑南道遂州)主簿,后改普州(亦属剑南道)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七月卒,年六十四(据苏绛撰《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志铭》)。
补诗一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苏绛《贾司仓墓志铭》
妙之尤者,属思五言,孤绝之句,泛在人口……所著之篇,不以新句倚靡为意,淡然蹑陶、谢之踪。
片云独鹤,高步尘表。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元和中,元、白尚轻浅,独变格入僻,以矫浮艳,虽行坐寝食,吟味不辍。
吕居仁《书长江集后》
之诗,约而覃,明而深,杰健而闲易,故为不可多得。
韩退之为文“身大不及胆”,又云“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者,予考于集,信然。
欧阳公云尝为衲子,故枯寂气味,形之于诗句中。
方岳《深雪偶谈》
贾阆仙燕人,生寒苦地,故立心亦然。
诚不欲以才力气势,掩夺情性,特于事物理态,毫忽体认。
深者寂入仙源,峻者迥出灵岳
古今人口数联,固于劫灰之上泠然独存矣。
至以其全集,经岁逾纪咀绎,如芊佳气,瘦隐啸吟,徐露其妙,令人首肯,无一可以厌致。
贾浪仙五言诗律高古,平生用力之至者;七言律诗不逮也。
贾岛衲气终身不除,语虽佳,其气韵自枯寂耳。
《骚坛秘语》
炼景情真,太拘声病。
《批点唐音》
浪仙诗清新沉实,自足为一家,但少从容敦厚耳。
温飞卿辈同伦,当侪之长吉、元、白间可也。
《诗源辨体》
贾岛孟郊齐名,故称“”,称五言古,称五言律……五言律气味清苦,声韵峭急,在唐体尚为小偏,而句多奇僻,在元和则为大变。
东坡云“”,唐人诗论气象,此正言气象耳。
《唐诗归折衷》
自有诗以来,无如浪仙之刻削者,宜其自苦吟得之也……特其守气过矜,取途太逼,故止长于五律,而长篇散体病未遑焉。
《唐诗鼓吹笺注》
先生诗亦只是寻常律格,只为揣摩心苦,不肯轻易下笔,读去自觉别出尖新。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浪仙诗无七古,其五古、五七言律以及绝句,皆生峭险僻,锤炼之功不遗馀力。
……尤好为五言律,存遗二百涂篇,较别体为多,东野所谓燕本越淡,五言宝刀也。
沿流而下,李洞之外,又有周贺曹松喻凫,皆宗派之可考者。
其他诸贤,虽古无闻,体格不殊,可推而得之。
……尊为“清奇僻苦主”,与张水部分坛领袖
《东目馆诗见》
贾长江刻意无凡语,五律尤妙。
不知其源所出,却是后来黄山谷陈无己诸家所祖。
精于用意,拙在修词,佳处能戛然独造,一空浮响。
浮筋害体,无蕴藉之容,虽与东野齐名,然固不逮也。
许印芳《诗法萃编》
浪仙元和中,元、白诗体尚轻浅,乃独变格入僻,以矫艳俗,较诸颓靡波流者相去远矣……孙仅叙少陵诗云:“郊得其气焰,得其奇僻。
”可谓知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琳隋末唐初 572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2—640 【介绍】: 唐僧。
颍川人俗姓陈
博览多通。
高祖武德初,住济法寺
太史令傅奕请废佛法,法琳因作《破邪论》上之,事遂寝。
太宗贞观初,主龙田寺
十三年道士世英诬其谤毁国家,下狱。
后徙置益州僧寺,道卒。
有集及《辩正论》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72—640 俗姓陈,郡望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祖上因官寓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幼年出家,广涉儒释经书,博综词义。
隋末入关,究悉道教典籍。
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法寺
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分别撰《破邪论》、《辨正论》驳之。
太宗贞观初移锡终南山龙田寺,曾参与波颇译事。
十三年(639),道士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法琳辨对,并定其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卒于流徙途中。
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30余卷,兼善唱导。
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惊《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3卷存世。
法琳别传》、《辨正论》存其诗5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法琳姓陈颍川人,寓居襄阳
少出家,住荆州青溪山玉泉寺
游猎儒释,博通内外词旨。
隋季入关,舍僧服归俗。
武德初复为僧,住京师法寺
贞观初移住龙田寺
十三年冬,因谤讪罪下狱,陈书自诉,诏不加罪,敕移于益郡僧舍。
次年六月,行至百牢关因疾而卒,年六十九。
著作甚多,传世有《破邪论》、《辨正论》等。
诗五首。
(《全唐诗》无法琳诗。
事迹据《续高僧传》卷二四本传、《开元释教录》卷八本传及《法琳别传》。)
法琳俗姓陈氏
颍川人
寓居襄阳
出家荆州青溪玉泉寺
隋季入关。
京师法寺
武德二年上破邪论。
以语涉谤讪下狱。
后徙益部。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卒。
年六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陈氏
襄阳人也。
其先居颖川。
世业儒。
尤俊爽。
少出家。
游楚
隐青溪山中。
所学益进。
肆口而说。
肆笔而书。
其文采皆粲然。
骇观听。
寻以孔李二教。
与吾释为三。
而孔固世间人伦之教。
然李尚清虚。
岂其迹不滞于世间哉。
是必有奇章秘法。
非外人所得而窥者。
吾将求以尽见之。
于是纵发戴冠。
稍入其类。
隋义宁初
仍获隶籍宫观
素善庄老。
每谈演。
道士率悦服。
自尔悉以其畴昔所藏禁文。
托之是正。
张伪妄。
无所避匿。
而在我者。
得以攻矣。
武德初
再薙染。
京师法寺
先是道士傅奕
窃反俗。
太史令
以旧习深忌佛法。
四年条具佛法。
无益国家者。
十一事。
以奏。
上听之。
诏集京师大德问。
答诏。
以为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辨。
法身无象。
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
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
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于是中天王种。
辞恩爱而出家。
西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常分。
虽形乏养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
以成大顺。
祜沾幽显。
岂局小违。
上智之人。
依佛语故为益。
下凡之辈。
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所奏。
有司未及施行。
又多写表状。
流布近远。
使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沮而无势。
于时道俗有明达者。
皆作文檄以非
而上终以先入为主。
卒莫之听也。
因著破邪论。
文多不录。
论出。
上稍寤。
所奏且寝。
宫庶子虞世南
爱之为之序。
愈不惬。
复与其党。
造论以斥佛圣。
薰莸既杂。
或者疑焉。
为著辨正论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释之。
其序曰。
宣尼人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
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
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
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
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
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
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
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
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论之与也。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
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
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
遂著斯论云。
可谓鼓兹法海
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俊争骛。
莫不叶堕柯摧。
云消雾卷。
但此论。
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伸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尔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贞观初
上于南山
以大和宫旧邸。
龙田寺
爱其静僻。
即居之。
众举知寺任。
十三年
道士世英
出入东宫
间摘论中语。
太子曰。
此于皇宗。
有所诽谤。
太子以为然。
转以闻上。
上怒。
诏沙汰僧尼。
其馀在者。
宜依遗教经脩行。
否则亦从汰去。
仍逮推勘。
自诣公廷。
就缧绁。
诏问曰。
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
实由先古。
何故不相体悉。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于渎之喻。
答曰。
武王大圣。
周公大贤。
与夫管蔡。
皆兄弟至亲。
或许祭以天子礼乐。
或以车七乘。
放之有邻。
此无它。
善恶之报也。
书曰。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方今天下一家。
其谁非亲。
老子曰。
吾师西竺古皇先生
又曰吾师善入泥洹。
绵绵若存。
然则佛固老子之师矣。
刘李之徒。
无所知识。
既师老子
又妄述以谤老子之师。
世莫能知。
故著论八卷。
略对道士六十馀条所言。
并据史籍。
非敢于国家。
有所论议。
如是辨对。
二十馀番。
辞未尝屈。
诏又问曰。
辨正论信毁交报篇。
以为念观音者。
临刃无伤。
汝当自试。
可至诚念之。
七日之后。
吾将刑汝。
若念观音果验者。
政亦无伤。
若无验者。
则欺妄之罪。
必不汝贷。
七日后诏问曰。
有所念否。
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
毒流四海。
陛下以慈悲力。
救护群生。
苟非势至垂机。
即是观音降迹。
于七日以来。
不念其他。
惟念陛下。
诏遣治书御史韦悰问。
昨诏念观音。
如何却念朕邪。
曰。
以陛下之德之大。
与观音等。
念陛下者。
所以念观音也。
所著论。
特欲晓人心地耳。
陛下过听。
而加之罪。
虽重刑之。
于琳之心不损一毛。
上稍寤。
诏减死。
徙之益部。
行至百牢关
以疾卒于菩提寺
寿六十九。
沙门慧序。
雍之武功人
善摄论。
后以接待结众缘。
琳之至百牢。
序抚循之。
备尽恩意。
及死。
犹枕其膝。
哭泣踊躄。
如亲戚。
营葬东山之巅。
白塔
勒铭志之。
道士世英
旋为御史韦悰所弹。
大理狱。
有文集三十卷。
行于世。
释法琳
姓陈氏
颖川人。
远祖随宦寓居襄阳
少出家。
游猎儒释博综词义。
金陵楚郢从道问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
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
夜则吟览俗典。
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
精会所归咸肆其抱。
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
气扬采飞方陈神略。
隋季承乱。
入关观化。
流离八水顾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
昔在荆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
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
乃权舍法服长发多年。
外统儒门内希聃术。
遂以义宁初岁。
假被巾褐从其居馆。
素通庄老谈吐清奇。
道侣服其精华。
膜拜而从游处。
情契莫二共叙金兰
故彼所禁文词。
并用咨取决。
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
张伪妄之言诠题品录。
武德初运还莅释宗。
拥帙延光栖惶问道。
以帝壤同归名教。
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
乃住京师法寺
至武德四年
太史令傅奕
先是黄巾深忌佛法。
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
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
朝辅未能抗也。
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
莫不惧焉。
乃下诏问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门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请动妙适。
愤激傅词侧听明敕。
承有斯问。
即陈对曰。
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辩。
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
至人所以降灵。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祐怙幽显岂拘小违。
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
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犹未施行。
乃多写表状。
远近公然流布。
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无势。
于时达量道俗勋豪成论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业缘曲垂邪正。
但经是之所废。
岂有引废證成。
虽曰破邪终归邪破。
情正玄机独觉千载。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无功。
信乘权之有据。
乃著破邪论。
其词曰。
庄周云。
六合之内。
圣人论而不议。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诗书礼乐之致。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彝伦。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风易俗。
自卫返鲁。
讵述解脱之言。
六府九畴。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畅远途。
诚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当见因果理涉旦而犹昏。
业报吉凶义经丘而未晓。
斯并六合之寰块。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
六趣諠哗造尘劳之业者也。
原夫实相杳冥。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师体斯妙觉。
二边顿遣万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兴悲。
揆虚空而立誓。
所以见生秽土诞圣王宫。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鹫岭
则火宅焰销。
扇惠风于鸡峰。
则幽途雾卷。
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天主导前。
入则梵王从后。
声闻菩萨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森然翊卫
演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
百福庄严。
状满月之临沧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宝山
师子一吼。
则外道摧锋。
法鼓暂鸣。
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
法王也。
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
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独称调御之尊。
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泽。
然而理深趣远。
假筌蹄而后悟。
教门善巧。
凭师友而方通。
统其教也则八万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海殿龙宫之旨。
古谍今书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万叶。
垂至道于百王。
近则安国利民。
远则超凡證圣
但以时运未融。
致令汉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东国后见闻之益。
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
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灵骨于赤乌之岁。
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
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
或神力救世。
或异迹发人。
或慧解开神。
或通感适化。
白足临刃不伤。
遣法为之更始。
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
具诸史籍其可详乎。
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
议者佥曰。
僧惟绍隆佛种。
佛则冥卫国家福荫皇基。
必无废退之理。
大唐之有天下也。
应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秽词。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伦之所同弃。
恐尘黩圣览。
不可具观。
伏惟陛下。
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
审其逆顺议以真虚。
佛以正法远委国王。
陛下君临斯当付嘱。
谨上破邪论一卷。
用拟傅词。
文有三十馀纸。
自琳之缀釆贯绝群篇。
野无遁贤朝无遗士。
家藏一本咸诵在心。
并流略之菁华。
文章之冠冕。
茂誉于是乎腾广。
昏情由之而开尚矣。
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弘通。
自非广露其情。
则皂隶不尘其道。
乃上启储后诸王及公卿侯伯等。
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
其博诣焉。
奏状因之致寝。
遂得释门重敞。
寔其功。
宫庶子虞世南
著论。
乃为之序胤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谮。
搆扇黄巾用为党类。
各造邪论贬量佛圣。
昏冒生灵衒曜朝野。
薰莸既杂时所疑焉。
武德九年春
下诏京置三寺惟立千僧。
馀寺给赐王公。
僧等并放还桑梓。
严敕既下莫敢致词。
五众哀号于槁街。
四民顾叹于城市。
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
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袭启闻范究宗领。
登即大赦还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于唐世。
又由矣。
频逢黜陟。
誓结维持。
道挫世情良资寡学。
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
撰辩正论一部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之。
并制序曰。
宣尼入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乎。
论之兴焉。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
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峻争骛。
莫不叶坠柯摧云锁雾卷。
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申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乎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良以文学雄伯群儒奉戴。
诱劝成则其从如云。
贞观初年南山大和宫旧宅。
龙田寺
性欣幽静。
就而住之。
众所推美举知寺任。
容山服咏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黄巾世英者。
挟方术以邀荣。
遂程器于储贰
素嫉释种。
阴陈论谤讪皇宗。
罪当誷上。
勃然下敕沙汰僧尼。
见有众侣乃依遗教。
仍访身据法推勘。
扼腕奋发。
不待追徵。
独诣公庭。
轻生徇理。
乃絷以缧绁。
下诏问曰。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寔由先古。
何为追逐其短。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把毁我祖祢。
谤黩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贤。
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
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
古人党理而不党亲。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虽亲有罪必罚。
虽雠有功必赏。
赏罚理当。
故天下和平。
老子习训道宗。
德教加于百姓。
恕己谦光。
仁风形于四海又云。
吾师名佛。
佛者觉一切人也。
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
始末可追。
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
吾师者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
吾今逝矣。
今刘李所迹。
谤灭老氏之师。
世莫能知。
著兹辩正论。
有八卷。
略对道士
六十馀条。
并陈史籍。
前言实非谤毁家国。
自后辩对二十馀列。
并据词。
具状闻奏。
敕云。
所著辩正论。
信毁交报篇曰。
有念观音者。
临刃不伤。
且赦七日令尔自念。
试及刑决能无伤不。
外缠桎梏内迫刑期。
水火交怀诉仰无路。
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
铭诵心府。
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
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
欢庆相寻顿忘死畏。
立待对问。
须臾敕至云。
今赦期已满。
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
念有灵不。
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
役毒流行干戈竞起。
兴师相伐舍檀兵威。
臣佞君荒不为正治。
遏绝王路固执一隅。
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
斯寔观音之力。
咸资势至之因。
比德连踪道齐上圣。
救横死于庭。
免淫刑于都市七日已来。
不念观音。
惟念陛下。
治书侍御史韦悰
有诏令念观音。
何因不念。
乃云惟念陛下。
答。
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
大唐光宅四海。
九夷奉职八表刑清。
君圣臣贤不为抂滥。
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
即是观音。
既其灵鉴相符。
所以惟念陛下。
所著正论。
爰与书史伦同。
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
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
则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
因疾而卒。
时年六十九。
沙门慧序。
经理所苦。
情结断金。
晓夕同衾慰抚承接。
及命将尽在序膝上。
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
乃召诸关旁道俗。
葬于东山之顶。
高树白塔
勒铭志之。
行路望者知便下泪。
序本雍州武功人
善经籍通佛理。
明摄论以为敷化之训。
体道开俗言无品藻。
将护游僧用为家操。
本住京辇后移梁益。
以百牢冲会四方所归。
道俗栖投往还莫寄。
序乃宅寺关口。
用接远宾。
故行侣赖之。
咏歌盈耳。
于时治书侍御史韦悰
审英饰诈。
乃奏弹曰。
窃以大道郁兴。
冲虚之迹斯阐。
玄风既播。
无为之教寔隆。
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英。
颇学医方薄闲咒禁。
亲戚寄命羸疾投身。
奸淫其妻禽狩不异。
若情违正教心类豺狼。
逞贪竞之怀。
恣邪秽之行。
家藏妻子门有姬童。
乘肥衣轻出入衢路。
杨眉奋袂无惮宪网。
健羡未忘观缴在虑。
斯原不殄至教式亏。
请寘严科以惩淫侈。
乃入大理
竟以狂匿被诛。
公私怪其死晚。
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
合三十馀卷。
并金石击其风韵。
缛锦缋其文思。
流靡雅便。
腾焰尔穆。
又善应机说导。
即事骋词。
言会宫商义符玄籍。
斯亦希世罕嗣矣。
姓陈
颖川人。
少出家。
游猎儒释。
博综词义。
金陵楚郢。
从道问津。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
夜则吟览俗典。
隋季承乱。
权舍法服。
武德初运。
还莅释宗。
乃住京师法寺
至武德四年
黄巾深忌佛法。
上废佛法事者。
十有一条。
云释经诞妄。
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
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
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
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行之。
下诏问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间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
请动妙释。
愤激传词。
侧听明敕。
承有斯问。
即陈对曰。
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辨。
法身无象。
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
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
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天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
至人所以降灵。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种。
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变俗。
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
福沾幽显岂拘小违。
乃著破邪论。
原夫实相杳冥。
法身凝寂唯我大师
量法界而与悲。
揆虚空而立誓。
现生秽土。
诞圣王宫。
示金色之身。
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鹫岭
则火宅𦦨销。
扇慧风于鸡峰。
则幽途雾卷。
行则金莲捧足。
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天主导前。
入则梵王从后。
声闻菩萨。
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
森然翊卫
宣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
百福庄严。
状满月之临沧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宝山
师子一吼。
则外道摧锋。
法鼓暂鸣。
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为法王也
但以时运未融。
致令汉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东国后见闻之益。
及慈云卷润。
慧日收光。
乃梦金神于永平之年。
睹灵骨于赤鸟之岁。
于是汉魏齐梁之政。
像教勃兴。
燕秦晋宋已来。
名僧间出
或神力救世。
或异迹发人。
或慧解闻神。
或通感适化。
白足临刃不伤。
遗法为之更始。
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
并使功被将来。
传灯永劫。
谨上破邪论一卷。
用拟传词。
东庶宫子虞世南
著论。
乃为之序。
贞观初年
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
龙田寺
性欣幽静。
就而住之。
知寺任。
容山服。
咏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黄巾世英者。
挟方术以邀荣。
遂程器于储贰
素嫉释种。
阴陈论。
谤讪皇宗。
罪当罔上。
帝勃然下敕。
沙汰僧尼。
乃访身。
据法推勘。
扼腕奋发。
不待追徵。
独诣公庭。
轻生狗理。
乃絷以缧绁。
下诏问曰。
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
实由先古。
何为追逐其短。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犯毁我祖祢。
谤黩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贤。
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虽有宗周。
义不争长。
何者。
皇天无亲。
竟由辅德。
古人党理而不党亲。
不自我先。
不自我后。
虽亲有罪必罚。
虽怨有功必赏。
赏罚理当。
故天下和平。
又云。
吾师名佛。
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始末可追。
日授中经。
示诲子弟。
言吾师者。
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
吾今逝矣。
今刘李所述。
谤灭老氏之师。
世莫能知著兹辨正论有八卷。
略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前言。
实非谤毁家国。
具状奏闻。
敕云所著辨正论。
信毁交报。
篇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
且赦七日
令尔自念。
试及刑决。
能无伤不。
外缠桎梏。
内迫刑期。
水火交怀。
䜣仰无路。
乃缘生来所闻经教。
及三圣尊名。
铭诵心府。
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
忽神思飘勇。
横逸胸怀。
欢庆相寻。
顿忘死畏。
立待对问。
须臾敕至。
云今赦期已满。
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
念有灵不。
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
四海沸腾。
疫毒流行。
干戈竞起。
兴师相伐。
各擅兵威。
臣佞君荒。
不为正治。
遏绝王路。
固执一隅。
自皇王吊伐。
载清陆海。
斯寔观音之力。
咸资势至之恩。
比德连踪。
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
淫刑于都市
七日已来。
不念观音。
唯念陛下。
治书侍御史韦悰
有诏令念观音。
何因不念。
乃云唯念陛下。
答。
伏承观音圣鉴。
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
皆为师范。
大唐光宅四海。
九州奉职
八表刑清。
君圣臣贤。
不为枉滥。
今陛下子育恒品。
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
所以唯念陛下。
所著正论。
爰与书史伦同。
一句参差。
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论正。
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
则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
有下赦。
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
因疾而卒。
时年六十九。
乃召诸关傍道俗。
葬于东山之顶。
高树白塔
勒铭志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公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范阳人
懿宗咸通中,为幽州军校,事张允伸,累擢平州刺史
允伸卒,诏继为幽州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无几,李茂勋夺其位,奔京师,贬复州司户参军
性暴厉,眸子多白,人号为“白眼相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贾公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洺州永年人
高宗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
有《周礼义疏》、《仪礼又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公彦
洺州永平人
永徽中太学博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文礼五代 ? — 9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1 【介绍】: 五代时燕人
狡诈凶狠。
初事刘仁恭裨将
后从刘守文沧州,乘间据城为乱,及败,投王镕
自言有将才,收为义男,赐姓,名德明,每令将兵。
寻杀父子,自为留后
以事上闻,兼要节旄
后唐庄宗初纳之,及闻其蓄异志,遣师讨之,惊悸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可止唐末至五代 860 — 9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
范阳房山人
俗姓马号文智大师
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
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
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
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
有《三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
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
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
后住长安庄严寺
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
后归幽州,依刘仁恭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
宋高僧》卷七有传。
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
有诗350首,编为《三山》,已佚。
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楚法师
善因明论。
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门人之秀拔者。
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长安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丞相冯道书。
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长安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终南崆峒间。
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释可止
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
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
悯忠寺法贞律师
年十五为息慈。
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
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
执卷服膺三遍。
精义入神众推俊迈。
有老宿维摩和尚者。
释门之奇士也。
师曰。
门人秀拔孰者为先。
曰有幽州沙弥者。
温故知新厉精弗懈。
于是求见。
遂质问胜军比量。
随难应变辞不可屈。
维摩曰。
后生可畏。
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
遂率力请开讲恒阳
缁素无不钦羡焉。
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
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
于寺敷演。
二十三往并部。
习法华经百法论。
景福年中至河池
有请讲因明。
后于长安庄严寺化徒数载。
乾宁三年进诗昭宗
赐紫袈裟。
应制内殿。
本道刘仁恭者。
据有北门控扼蕃汉。
之名移书召归故乡。
其父与师相次物故。
母犹在堂。
持盂乞食以供甘旨。
行诵青龙疏三载
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
矫首顾视似有所告。
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
且曰。
蛇则目睛不瞬。
今其动乎。
得非龙也。
焚香祝之曰。
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
苟实龙神轸念。
希值一檀越。
居数日。
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
召申供养。
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
历乎年载百谷勇贵。
顿释忧惧。
未几燕陷。
刘氏父子俘归晋阳
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
请于开元寺安置。
逐月供俸。
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
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
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
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
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
奏署大师号文智焉。
于长寿净土院住持。
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
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
奄然而化。
俗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六。
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
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东南隅
风神峭拔戒节孤高。
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
有赠樊川长老诗。
流传人口。
定州中山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
王令方欲继好息民。
因命僧斋于庆云寺
会有献白鹊者。
王曰。
人诗客试为咏题。
即席而成。
后句云。
不知谁会喃喃语。
必向王前报太平。
王欣然。
诗人李洞者。
风骨僻异。
贾阆仙之模式。
景福中在河池相遇。
三篇。
宰相孙公渥赵公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
唱予和汝
埙篪韵谐。
顷在长安
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
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
年代寖深鞠为茂草。
且曰。
吾为释子忍不兴乎。
昭宗乞重修。
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
后请樊川净休禅伯
聚徒谈玄矣。
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
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
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
盛行于时。
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华温琪五代 862 — 9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937 【介绍】: 五代时宋州下邑人字德润
少从黄巢败,走滑州
后事后梁为开道指挥使,加检校工部尚书
累以战功为棣二州刺史
棣州苦河水为患,温琪徙于新州以避之,民赖其利。
继又迁晋二州节度使
李存勖晋州,逾月不能破。
梁末帝晋州安昌军,授其为节度使
后唐庄宗嘉其昔日能守,拜为顺义军节度使,徙镇雄武。
明宗时镇国军节度使
末帝时以太子太保致仕,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十二月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行圭五代 ? — 9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0 【介绍】: 五代时燕人
高行周从兄。
初仕燕为骑将,以骁勇称。
后唐庄宗时,历朔、忻、岚三州刺史大同军节度使
明宗立,徙镇威胜、安远。
性贪鄙,行事多不法。
副使范延策几规劝,不听而衔之。
后诬延策反,延策与子见杀。
寻疾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嗣真初唐 ? — 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96 【介绍】: 赵州柏人人,一说滑州匡城人
明经,补许州司功
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
刘献臣徐昭同为弘文馆学士中“三少”。
高宗奇其才,征拜司礼丞,掌五礼仪注,加中散大夫,封常山子。
又拜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
后被来俊臣陷,流岭南
暴卒。
谥昭
有《续画品录》等。
嗣真字承冑
赵州柏人人
明经
累调许州司功参军
宏文馆
永昌初御史中丞出为潞州刺史
来俊臣诬以谋反。
藤州
卒赠济州刺史
谥曰昭
神龙初追赠御史大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周玄豹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燕人
世为从事
少为僧,从师学相人之术。
后还俗,至晋阳张承业,言事数中。
后唐庄宗时署为北京巡官
明宗即位,授光禄卿致仕,卒年八十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元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
进士第,累迁左台监察御史
张易之有姻属,易之败,贬感义
韦后女弟力,俄迁中书舍人
中宗景龙中,置直学士十二员,象十二月侍从游宴,元旦与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烜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进士第,授东阿县垂拱元年(685)美原县
左台监察御史
神龙元年(705),坐与张易之姻属,贬感义县
又因与韦后有裙带之亲,不久召为主客员外郎,转左司员外郎,迁中书舍人
景龙二年(708)修文馆学士
生平散见《新唐书》本传、《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及卷二六。
全唐诗》存诗10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全唐诗补逸
韦元旦字烜京兆万年人
垂拱中美原县,官终中书舍人
补诗一首。
元旦
京兆万年人
进士第
东阿
左台监察御史
张易之有姻属。
易之败。
感义
召为主客员外郎
中书舍人
景龙二年修文馆学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梓州人字太宾
隐居长平山
开元中三诏不赴。
或云以谗死。
有《长短要术》。
字大宾
盐亭人
后徙居郪。
隐居长平山安昌岩。
开元中
三诏召之不起。
或云以谗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义忠武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潞州襄垣人
俗姓尹
有奇操,通经论。
京兆大慈恩寺,末年归,年七十二卒。
有《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经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潞之襄垣尹氏。
甫九岁。
即依淄州沼阇梨出家。
使诵涅槃大经。
未几而习复。
无小脱误。
时年十三矣。
年二十受具足戒。
深研四分律。
旁通十二门论。
且为众开演。
谓之曰。
蹄涔之水。
恶足以容吞舟之鱼。
慈恩基师方有声海宇。
遂相与𢹂持而就学焉。
阅五年。
而受法华无垢称等经。
百法因明俱舍成实唯识等论。
高座屡登。
长筵每展。
于是著成唯识纂要。
成唯识论钞。
法华经钞。
无垢称钞。
百法论疏。
平常必向西北方。
行坐冥心。
兜率内院以祈往生。
一日晨兴澡漱讫。
望空拜如有所祷。
顷之跏趺命诸子。
教戒忽异香充庭。
光影烛室。
合掌仰瞩曰。
秽弱比丘
何烦大圣。
躬至接引。
遂逝。
时年七十二。
释义忠
姓尹氏
潞府襄垣人也。
年始九岁宿殖之性志愿出家。
淄州沼阇梨为师。
若凤巢中之生鹓雏也。
少秉奇操慧解不伦。
授与大涅槃经。
时十三岁矣相次诵彻四十卷。
众皆惊骇。
号空门奇童也
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
旁习十二门论。
二本即当讲演。
师知是千里之骏。
学恐失时。
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
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
未极五年。
又通二经五论。
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也。
由兹开奖弟子繁多。
讲树别茂于枝修。
义门旁开于关窍。
乃著成唯识论纂要。
成唯识论钞三十卷。
法华经钞二十卷。
无垢称经钞二十卷。
百法论疏。
最为要当。
移解二无我归后。
是以掩慈恩之繁。
于今盛行勿过本。
所谓列群玉贯众花。
王装琼树之林。
花缀蜀机之锦。
辈流首伏声彩悠飏。
况基师正照于太阳。
也旁衔于龙烛。
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
传持靡怠。
仅五十馀年。
计讲诸教七十许遍。
至年七十二。
忽起怀土之心。
归于昭义
示同初夏诵戒行道。
每一坐时。
面向西北。
仰视兜率天宫
冥心内院。
愿舍寿时得见天主。
永离凡浊终得转依。
一日晨兴澡洗讫。
整肃容仪望空礼拜。
如有哀告之状。
少顷结加趺坐。
嘱付流通教法之意毕。
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
合掌仰视曰。
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
言尽而化。
乡人道俗建塔供养。
全身不坏。
至今河东乡里高冈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利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域人
结侣东游,遇玄奘得度。
玄宗开元中京兆大安国寺。
时有韦玎请废释道二教,玄宗将从之,利涉抗言力争,事遂罢。
后徙南阳龙兴寺
有《立法幢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西域天竺人,婆罗门种姓。
早年结侣欲游中国,途遇玄奘,遂同来长安
通群经众论,为门贤哲,深得中宗及朝中贵礼遇。
玄宗开元中,曾在大安国寺宣讲《华严经》,尝与韦玎内殿辩论,赋诗相讥。
晚年谪居汉东,寻移南阳龙兴寺
续高僧传》卷一七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另《敦煌掇琐》中存其诗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西域人
婆罗门种姓也。
蚤年结侣。
捋游震旦。
玄奘三藏
方东反。
遇诸金梭岭。
而获师事焉。
遂为门高弟。
宏放冲达
中宗尤器重之。
朝野士贵。
莫不愿交。
开元中
讲华严于安国寺
四众奔拥。
无容膝地。
檀施云委。
而忮求者颇侧目。
时有大理评事总校韦打。
上言。
释道二教。
蠹政久矣。
臣乞与较所学。
若果优长。
则国家存之。
何不可者。
诏三教各选百人。
集内殿辨论。
定其胜负。
于是玎先升高座。
唱所问难。
道士叶静能
沙门思明
皆屈挫。
次升座。
辞指注射。
往复数百千转。
而端绪条畅。
彼常不足。
而此常有馀。
旁观为之骇汗。
乃从容问玎曰。
子先升座。
岂非主耶。
然则主人何姓。
以儒则姓孔。
以道则姓李。
以佛则姓释。
如是则子其姓孔矣。
玎曰。
姓韦
即于座长哦曰。
我之佛法是无为。
何故今朝得有韦。
无韦始得三数载。
不知此复是何韦。
待卫百僚。
闻之悚然。
上因忆韦后事。
遽变色曰。
玎是庶人族。
辄敢轻蔑祖教。
淩𨏦释门哉。
玎惧下殿。
俯伏待罪。
叩头言。
臣非庶人族属。
上怒终不解。
诏贬象州
号明教大师
助钱帛。
明教寺以彰其能。
后以小罪。
谪居汉东
南阳龙兴寺
慧忠国师以山野进见。
识之曰。
汝将来当以道德。
为天子模范。
勉之。
非吾辈敢比也。
且遗之衣物。
其藻监类此。
著立法幢论一卷行世。
大历中
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
为作传成十卷。
则其美言懿行之富。
可知。
释利涉者。
西域人也。
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
夙龄疆志机警溢伦。
宗党之中推其达法。
欲游震旦结侣东征。
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
行次相逢礼求度。
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
特尔远尘归乎正道。
难其移转矣门贤哲辐凑。
季孟于光宝之间。
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
中宗最加钦重。
朝廷卿相感义与游。
开元中安国寺讲华严经。
四众赴堂。
迟则无容膝之位矣。
檀施繁炽利动人心。
颖阳人韦玎。
垂拱中中第。
调选河中府文学
大理评事秘校
讲筵币帛堆积。
就乞选粮所获未厌。
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
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
都集内殿。
韦玎先陟高座
叶静能及空门思明
例皆辞屈。
次登座解疑释结。
临敌有馀。
与韦往返百数千言。
条绪交乱相次抗之。
棼丝自理正直有归。
重问韦曰。
子先登席可非主耶。
未审主人何姓。
玎曰。
姓韦
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
偈词曰。
我之佛法是无为。
何故今朝得有为。
无韦始得三数载。
不知此复是何韦。
之吟作百官悚然。
帝果忆何韦之事。
凛然变色曰。
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
及凌𨏦释门。
玎下殿俯伏待罪。
叩头言。
臣非庶人之属。
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
奏曰。
玎是关外之人。
非玄贞之族类。
敕贬象州百姓。
钱绢助造明教寺
加号明教焉。
二教重熙之力也。
因著立法幢论一卷。
公卿间有言曰。
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
曰。
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自此京城无不改观。
言谈讲者以为最焉。
晚节遭其谴谪汉东
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
惠忠国师知重名。
聊款关相谒曰。
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
适观师当有贵气。
可作高道国德。
勿同吾也。
乃开箧提物令师曳娄。
由此襄邓之人皆惊如此悬记。
师道声又光阐焉。
望重之故也。
上元二年师入供养。
肃宗时入宫起居。
太上皇乃引见上皇曰。
此人何如利涉
则知才业优长帝王器重。
复多著述。
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传成一十卷。
足知言行之多也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天宝中,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
肃宗至德中,为容管经略使
容州岭南溪洞部首领梁崇牵所据,寄治藤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荐明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燕人
少以儒学游河朔,后为道士,通老、庄之说。
后晋高祖召见,善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赐号通玄先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